“酱菜妈妈”的传奇人生
高秀娣在自家的酱菜铺子里为客人微笑服务。
人生无常,可无常中又试炼着人性,有人彻底堕入深渊,有人却从中崛起。
失业下岗、罹患癌症,命运中的几大打击轮番袭来,高秀娣都挺过去了。可万万没想到,一只不起眼的“茶罐”又将她的人生拖至谷底。
十多年前,高秀娣将他人装着8万元债券的破旧茶罐,当作垃圾扔掉了。这一无心之举,她原本也许可以赖掉;但当天,她就四处凑满钱款还给了茶罐的主人。
按照通常的命运逻辑来看,高秀娣之后的人生,或许会在黯淡的还债中苦苦挨过。然而,这个命运的“茶罐”非但没有打倒她,相反还助其完成了人生的“逆袭”。高秀娣不仅开酱菜铺创业成功,3年内还清债务,还帮下岗工人重新上岗,助一批孩子就学,孩子们亲切地叫她“酱菜妈妈”。
“进门时,看到老人一屁股坐在沙发里,垂着头,像瘫了似的。无论如何,我得还给他”
1997年,高秀娣因腰椎不适入院。出院后,正值弟弟一家出差在外,她到弟弟家帮忙打扫卫生。在灶间的柜子里,高秀娣发现一个破旧的茶叶罐,“又锈又脏,打开一看,都是发了霉的黄豆。”于是,她随手将其扔掉。
半个月后,高秀娣接到弟弟老丈人的电话,“你看到过一只茶叶罐吗?”原来,这罐里竟装着一笔不记名、不挂失的8万元石化公司债券,是老人家的养老钱。
高秀娣一下子蒙了,“我肯定会想办法解决,千万别影响了家庭关系。”高秀娣和老公、弟弟、弟媳妇,四处奔走、找遍亲朋。到晚上7点,终于凑足了这笔钱,并交给了弟弟的老丈人。
当晚,高秀娣睡不着觉。“家中几无积蓄,正常生活都感困难,又借了这么多钱,就是不吃不喝也还不了啊!”原来,早在1992年高秀娣就下岗了。1996年,高秀娣又被确诊罹患乳腺癌。她一度“想到过死”。手术第3天,14岁的儿子站在她面前。“这么小的孩子没有妈妈,能行吗?”高秀娣决定配合治疗,好好活下去。经过3次手术、8次化疗,她终于挺了过来。
这一次,还能挺过去吗?第二天,高秀娣对老公宣布,“我要去做生意。”“你做什么生意?”“还不知道。”“做生意说不定要蚀本,你身体刚刚恢复,劳累过度复发怎么办?”但高秀娣语气坚定地说:“我还要借2万,凑个整数!”
“当时准备只做5年,但要做出10年的收益,这样可以保证儿子大学毕业后能独立生活”
创业那一年,高秀娣45岁。她用3个星期做市场调查,去徐汇、静安、浦东等菜市场寻觅机会。“我发现一家做酱菜的铺子生意很火,里三层外三层。”于是,她决定做酱菜生意。
作为一个“门外汉”,高秀娣对于酱菜价格怎么样都不知道。为此,她就用土办法跑超市,把零售价一个个记下来。上海哪里产酱菜,她不知道,于是就打114咨询。有一次,她还真问到了一家,兴冲冲跑过去后却发现只批发不零售,好在对方告诉她浦东有个零售酱菜厂。
“那天倾盆大雨,我乘车去十六铺,摆渡过江,然后乘中巴到目的地。一看,这个酱菜厂规模大,赚头也好。”当场,她就选了10多个品种。
1998年1月21日,高秀娣的酱菜铺开张了,那是天山路澳华菜市场一个6平方米的店铺。铺面虽小,生意却异常好。营业一周,就赚到了一个月的店面租金。
“做生意首先要做人!”虽然只是两三元一笔的小生意,但高秀娣有自己的经营理念。她自设3个标准:第一,早早到店铺收拾,用微笑迎接每一名顾客;第二,训练 “一手抓得准”,以最快的动作接待好每一名顾客;第三,做好售后服务,包退包换。别的铺子用普通袋装酱菜,她用保鲜袋,“我算过一笔账,虽然成本高了,但信誉好了。”
凭着十足的干劲,高秀娣的酱菜生意日渐红火。开业第一年,酱菜铺盈利3万元;不到3年,就还清了债务。后来,她相继在长宁、浦东、徐汇开设3家连锁店,解决了10名下岗工人的就业问题,连续7年被评为区“三八红旗手”。
“债早已还清,本可享清福;但活一天,就要对家里有贡献,就有机会帮助更多的人”
开酱菜铺的同时,高秀娣加入了长宁区癌症俱乐部,每年捐款1000元,帮助那些因病致贫的人。同时,还发动家人、亲属参与捐款。
与她结缘的还有一群孩子。2002年,高秀娣看到市场里一山东商户家的小女孩,该是上学年纪却在帮父母做生意。高秀娣让她写篇作文,“小女孩的字真漂亮,文章也写得好。”于是,高秀娣出面跟天山二小的校长沟通。校方破例收下这名叫小娜的小女孩。此外,担心跟不上学习进度,高秀娣又出钱请人帮小女孩补课。小娜十分努力,四年级就光荣地当选了大队长,还被评为区优秀少先队员。
市场里和小娜相仿的孩子还有十几名。高秀娣干脆在自己店旁留出空间,拿来装菜的箩筐叠起来,放上木板,做成简易课桌,“就这样把他们圈养起来”。孩子们都叫她“大妈妈”,“酱菜妈妈”的称号也就传开了。这些孩子中出了1名研究生、6名大学生,小娜也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。
高秀娣今年61岁了,几个酱菜铺经营得有声有色,儿子也结婚了,原本可以享享清福,可她继续着酱菜人生,将助人进行到底。
“酱菜妈妈”的故事,前几个月被编成沪剧,在长宁社区巡演。居民看了连连叫好,“酱菜妈妈”的敢于担当和家人支持,让悲剧成为一出励志剧。